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 > 文章详情

新闻资讯探索死亡——一起寻找心灵秘境的哲学解读!

原创文章 ​ 哲学小故事 2017-11-15 6293人阅读

生活是一种艺术,属于极少数人,生存是一种态度,属于大多数人,死亡是一种勇气,与生存一线相连。

01

死亡并不可怕

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·穆迪通过研究150个濒死体验者的死亡感知,写了一本书《死亡回忆》,发现死亡的可怕被高估了......

死亡者在死亡到来的时候以顿悟的方式阐述着高深的哲学,从而变得没有烦恼,清澈美丽,安静祥和。

生存是信念的支撑,不断的填补绝望的心灵,死亡是信念的释放,让绷紧的心灵得到彻底解脱。

畏惧死亡,因为生命尚有一丝希望的力量在牵制着,情,信仰,欲望......

探索死亡,是探索肉体与灵魂、物质与精神的深层关系。死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、灵魂的可毁灭性与不可毁灭性、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、死亡和永生的个体性与群体性、“向死而在”与“向死的自由”等等不一而足。

肉体承载着灵魂的温度,是灵魂的外在表述,灵魂寄托着肉体的希望,是肉体最疯狂的享受和最悲情的灾难。死亡可能是永生,也可能是永别,人生总是在互相的卑微中忙碌着,可能是有限的快乐,也可能是无限的梦魇。当道德成为约束自由的唯一法则时,也许达到了生存最终的追求。

《斐多篇》中,柏拉图把是否参悟透死亡看作是鉴定哲学家的标准,因为参悟死亡意味着宽容、静谧、上善若水,虚极静笃。意味着对名利、世俗、琐事的彻底解脱。没有参悟死亡的能力,即使看起来十分博学,也不过充其量是一个卖弄学问的“智者”,终究算不上一个“真哲学家”。

柏拉图认为:哲学是“死亡的排练”,其中隐藏着对真和善的不懈追求,隐藏着理念的辩证知识(理念是纯粹精神的、与世界受到生死规律事物毫无关系、关于永恒无限的)。那些迷恋世间繁华美好,执着于身体和生命的享受的人是无法超脱事物之外的。只有当意识从肉体的禁锢中解放出来,摆脱欲望的束缚,才能获得真真的哲学知识。哲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善美。

探索死亡——一起寻找心灵秘境的哲学解读!

风景独好

02

哲学家如何面对死亡

1、苏格拉底

当得知自己已经被判处死刑的时候,他淡定的回答:“随他们吧。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,我去死,你们活着;究竟谁过得更幸福,只有神知道。“

临死之前,苏格拉底留下遗言——“克里同,我欠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,替我向阿斯克勒庇俄斯还了”。

不论高低贵贱,当无辜的生命在荒谬中的审判中接受死亡时,正义也死了。人为的权力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?因为无可奈何,又有多少人选择死亡这种极端方式?不求人人都是哲学家,但求人人都不要用正义的幌子审视别人。

2、第欧根尼

有人问第欧根尼如果你死了,你喜欢什么样的埋葬方式?第欧根尼轻蔑一笑:”头朝下,因为过不了多久脸就会翻过来朝上“。

死亡是一个过程,也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,规律不会因为死亡而变得复杂,人心也不会因为死亡而变得清澈。想象在脸部朝下的坟墓里看着忙忙碌碌人,随着时间的翻翻身,未尝不是一种洒脱。

村上春树的杂文集里,他说:

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艰难的社会里啊!也许我们会抱起胳膊,搔着脑壳。然而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,这就是我们居住的世界。我们只能在这里生存下去。

3、莫尔

莫尔的死是悲惨的,原因竟然是因为拒绝祝福亨利八世与第二任妻子安妮·波琳的婚姻,就被以涉嫌忤逆教皇权威和叛国罪处以绞刑。

在监狱关押的时候,莫尔写了一篇《快乐对苦难对话录》。其中有这么一段话:

如果可能仅仅由我承受世间全部的痛苦,却能够让别人永远享有所向往的欢乐,这点痛苦就不算什么。因此,我请求你不要忘记那种欢乐,将所有世俗痛苦从心中驱逐。

走向刑台前,莫尔说:“你保证我安全上去,至于怎么下来,我自己都安排好了。”

不要去无端指责选择死亡的人的懦弱,有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不想妥协,身体里流淌着悲壮的血液。死于压迫的反抗,你是光荣的,死于自己的任性,你是悲哀的。

4、鲍德里亚

鲍德里亚被诊断出癌症,他在笔记中写道:死亡把事情安排得很好,因为正是我要缺席在这个世界,使这个世界明显更不值得生活于其中了。

死亡是最好的归宿,比起在痛苦的活着,碌碌无为,空虚寂寞。自杀是最坏的归宿,比起不知结局的未来,花花世界,朗朗乾坤,总有那么一点空间。

探索死亡——一起寻找心灵秘境的哲学解读!

风景独好

03

我们如何对待死亡

对于自然界来说,人类的死亡只不过是如同花开花落一样平淡无奇。只是一个变化的过程。埋入泥土,分解成有机物,回归最原始的方式。不论是被人类定义的天才、圣人还是被人类定义的庸人、小人。

对于人类来说,个体的死亡不过是一声别人的哭泣或者一个娱乐的话题。死亡之后,人的生存价值被标注上一个标签,然后这个标签就成为评析好坏的标准。不再有为自己辩护和说话的能力,那时候就只能任人摆布,不管你是谁。这就是在别人的眼光中活着,在别人的眼光中死去。

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道理,各种各样的规则。在这些道理和规则中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。每一个人每天都会在或喜或悲中度过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判定标准,都在用自己的目光审视形形色色的事情、别人和自己。有人在践踏道德和别人利益中洋洋得意,悠然在谩骂别人中获得激情,有人在说风凉话评价别人的做法中赢取掌声。唯独很少有人深入到灵魂深处最深切的自由意志和道德准则中去。

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哲学家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少犯错误的,每个人都有一万种理由去做一些并不光彩的事情。

然而,对于死亡来说,什么都不重要。当肉体慢慢的腐蚀成一滩烂泥的时候,剩下一堆白骨,然后成为儿童探险的玩具。肉体先走,精神不死,自由不死,在潜移默化的基因中传递给下一代。继续着你的无聊生活。

从生命中跳出来,放弃一切固有的观点和模式化的想法,重新定义自己和自己的生活,既然归宿都是一样,任性一把又如何?该说的为什么要憋在心里,该做的(非道德除外,无可奈何的非道德不除外)为什么要犹豫不决?该站起来走路的时候为什么还要一直趴着?

海德格尔说:"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、无所关联的、确知的、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、超不过的可能性。死亡作为此在的终结存在在这一存在者向其终结的存在之中。"

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意思是向死而生,死亡不是一个事件,车祸、疾病.....死亡不可能作为一种对象性的事件被经验。我们可以看到别人的死亡,我们却不能经历别人的死亡。

“我们并不在本然的意义上经历他人的死亡过程,我们最多也总不过‘在傍’”。通过验证某某死了,然后证明我还活着,劝说着某某的亲人勇敢的面对生活。

我们体悟死亡,要向死而生,提前到死中去。这并不是说要我们自杀,而是去体验我们真实的自己,做想做的事情,不要因为生活或社会的重担而丧失独立人格。勇敢的去追求,去反抗不合理,去大声的说不。


点赞
18人已点赞

更多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