存道义之心,行道义之事。
彭曼,92年白羊座,毕业于日语专业,因缘巧合之下进入殡葬行业,曾走访成都33家公墓考察现代墓葬形制。在她看来,殡葬行业的存在并不基于道理,而是关乎道义。
道理之外,道义之中
彭曼说自己曾希望在30岁死去,葬在尼罗河西岸,那个象征着死亡的地方。虽然现在知道这样的想法很不负责任,但是她仍然觉得,如果能在自己喜欢的地方离开这个世界,那实在是件很幸福的事。
这样看来,彭曼似乎是不害怕死亡的,但事实却并非如此。
彭曼五年级的时候,哥哥离开了,有一段时间内,彭曼都不敢回家,她害怕看到哥哥留下的东西。
大学二年级的时候,外婆离开了,彭曼说外婆是在凌晨4、5点去世的,现在她熬夜到4、5点钟的时候仍然会有些害怕。
“我很少梦见外婆,大学的时候会想,会不会是因为家里离学校太远了,外婆要走很久很久才能找到我,她应该很累吧。”
彭曼害怕看到故人留下的物品,不管是哥哥的还是外婆的,因为她总觉得物品上还残留着故人的气息,但那个人却已经完全消失在世界上了,感觉就像被抹掉了一样,让她感到心里空落落的。
彭曼全程参与了外婆的身后事,当时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已经不太能想起灵堂是怎样的、做过哪些仪式,但是她觉得(外婆的葬礼)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,也必须得是那个样子。
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,大家的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,许多人开始质疑殡葬文化传承的必要性,如果按照“死亡即终结”的唯物主义思想来看,殡葬确实没有存在的道理。
可是,彭曼说:“殡葬行业的存在不是因为道理,而是因为道义。人们需要这种道义。”
最重要的事情是活着
大三上学期,彭曼开始在成都某公墓实习。
“总会有人随手把遗像、灵位牌放桌上,有时候正对着我,我就会很害怕。”彭曼说自己总是在逃避故去的物品。
当问及害怕的话为什么会选择进入殡葬行业时,彭曼说是因为朋友的介绍,朋友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景,而现在正处于行业改革的节点,需要更多高学历的人加入行业。
彭曼是个讲道义的人,如果相信一个人就会选择全然信任。出于对朋友的信任,她开始认真考虑这个机会,也征求了父母的意见,最终接受了朋友抛出的橄榄枝。
大四寒假的时候彭曼结束了在公墓的实习,毕业以后回到家乡的银行工作了一年,但是她觉得自己不太适合银行的工作,重复性、机械性的工作内容会磨掉她对生活的激情。
“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那样的。”抱着这样的想法,彭曼选择辞职,“我爸爸妈妈对我的决定既不支持也不反对,在他们的庇护下我或许也可以过得很好,但是我想,人生的路还是得自己走。”
其实,彭曼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人生是有另一种祈望的,“我觉得年轻时候,应该让工作重于生活,因为这样我才有可能在自己40岁的时候,就有经济能力回到家侍奉父母。”
从我们上学,就开始和家人聚少离多,和父母在一起这样最单纯的愿望似乎成了最难以达成的奢望。
“当然,这是最理想的状态,那时候我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,也不是说想回家就能回家的。”看得出来,彭曼对父母很是依恋,却只能无奈地补充道,“毕竟人最重要的事情是活着。”
不过如果生命只剩下很短的时间,彭曼却觉得相比医治,她更希望能好好地享受生活,关心身边的人,带上父母去想去的地方旅游。
存道义之心,行道义之事
再次进入殡葬行业,坚定了彭曼在这个行业深耕的想法。
彭曼认为,殡葬行业的存在是基于社会的正当需求,但同时她又觉得其实这是个很神圣的行业。
“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有好有坏,但我相信其中有很多人都在为行业的发展而努力。”
当被问及未来殡葬的趋势时,彭曼回答道,“资源更优化、科技更先进、理念更开放,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能接受新事物。”
彭曼希望,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能在获取商业利益的同时,更真诚地为丧属服务。
“当然,这里的利益指的是该谋取的正当利益。”彭曼强调道。
彭曼认为殡葬除了广表的意义以外,更重要的意义是呈现过去的事情,“甚至从某种程度而言,殡葬人是在为人类文明史做贡献,让未来人了解我们现在的时代是怎样的。”
Q:希望选择哪里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?
A:爸爸妈妈的身边,因为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的所在。
Q:有想过自己的告别会会是怎样的吗?
A:时间允许的话,希望葬礼上播放的所有歌都是自己唱的,我会给每首歌附上一段话,为什么喜欢这首歌,那段时间遇上了哪些人,那是我过往经历的见证,所有歌串起来就映射了我的人生轨迹。